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!

我知道了

2024年04月17日

上一期 下一期
第四版:副刊
2024年04月17日

人间有味是清欢

□ 陈泽锋

恍然之间,春分已过。忽然忆起家里两片竹林。一片在老屋后面的人形山上,我家的地块紧挨着邻居家的竹林,每年清明前后,竹林里的笋子总会沿着竹根慢慢延伸过来,不几天,我家地块里偶尔会冒出不大的几棵竹笋来,起初父亲把生长到我家地里的笋子乃至成竹都归还给了邻居。后来笋子疯也似地不断过界,邻居家的管理竹子也顾不过来,且无人问津,再也不让父亲归还。父亲只好把笋子养着,那地块也不再种庄稼,慢慢变成了一小片竹林;另一片在沙宕里,沙宕脚下住着另一户邻居。为了防止水土流逝,正月里父亲在那儿栽下竹子。竹子成活率高,长得也快,没几年,就成了一大片竹林。父亲说,竹子的生长期短,经济价值极高。九十年代开始,建筑用竹大增,也确实缓解了家中经济紧张的窘境。后来用量减少,父亲有事没事就喜欢到竹林里挖笋子,既挖春笋,又挖冬笋。母亲总是埋怨父亲挖的笋子太老,有些浪费。父亲装作没有听见,依旧放到厨房里。待父亲慢慢晃出家门了,母亲就找出一小块腊肉,饭桌上就多了一碗美味的笋子炒肉。

我从来没有挖过笋子。但却捡过竹箨,也就是包裹在竹笋外一片一片的皮、笋壳。上学时捡拾竹箨,晒干卖点钱,买个笔记本抄写生词和注释;母亲喜欢用竹箨剪鞋样。杜甫《咏竹》“绿竹半含箨,新梢才出墙。”每当竹箨纷纷落下的清晨抑或傍晚,我就穿梭在竹林间,捡拾竹箨,回家后母亲就放到锅里烫平,竹箨颜色深黑略带紫红,上有纹路,回旋状。也曾留下较为宽厚的竹箨,学着古人的样子在上面用毛笔写字。

八十年代中期,我在家乡学校代课。学校旁边一大片竹林,不知谁学着《社戏》里偷罗汉豆的情节,一天夜里趁着月色又没撞见人,跑到竹林里弄了两根笋子。第二天一早村民发现笋子被人挖了,骂声极大又传得很远,我吓得腿直哆嗦。至今忆起,仍心有余悸。

九十年代初,我独自在江南东陵学校谋生。东陵乃江南丘陵地带,竹多笋多。同事周绍成老师、牧涛老师周日来校,常常从家里用大瓷缸装满一大缸笋子大蒜炒肉,我们一起吃上许多天。那情景那味道永生难忘。

后来,我到芜湖读书。老家韶山冲的毛国强同学请我们到他家里吃饭,第一次吃上了他父亲回老家省亲,从韶山冲带回的微辣冬笋烧火锅,又鲜又美,酸酸辣辣似乎在舌尖上跳跃。我似懂非懂的揣摩着主席如此地眷恋故园,眷恋韶山的缘由了。的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“惟楚有材,于斯为盛”。耳边仿佛响起了优美动听的韶乐,眼前忽然跳动着大美韶山的景象来。

城里安家后,每每从老家回到城里的家中时,父亲总喜欢递上装有竹笋的蛇皮袋让我带上,有一次妻子下班很晚。我学着用腊肉炒起笋子来,一切准备就绪后,先把锅用大火烧热,再把切好的笋丝倒入锅中,用大火反复翻炒,炒好后倒入冷水里焯一下捞起,接着将腊肉放入锅中炒熟,再将焯水的笋丝加进去,加入少许的生抽,爆炒,又加入事先准备好的葱姜等佐料,炒好后起锅,撒上辣椒粉装盘。妻子回来后尝了尝,满意地竖起了大拇指。陶醉于妻子的赞美中,我不禁吟诵起苏轼的诗句来:蓼茸蒿笋试春盘,人间有味是清欢!







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。
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,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。谢谢!
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