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头陀:昔日红色根据地 今朝和美新乡村
岳西县头陀镇,曾是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、播撒革命火种的圣地,一代代的头陀人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,实现乡村振兴,描绘出一幅幅“昔日烽火连天,今朝和谐美满”的动人画卷。
红色记忆 历久弥新
头陀河位于岳西、霍山交界处。在国民党统治时期,这里的经济文化非常落后,穷苦农民深受国民党反动当局和土豪劣绅的重重盘剥,处于水深火热之中,渴望翻身解放,革命热情十分高涨。1928年,中共头陀河支部组建,他们在头陀河等地发动群众,组织农会积极开展抗租、抗捐、抗税。1930年4月,爆发了著名的头陀河暴动,建立了长达七个月的区、乡苏维埃政权,开辟了方圆百余里的革命根据地,使皖西苏区连成一片。这一事件在安徽省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。暴动失败后,国民党军队进犯苏区,进行了血腥的镇压,但革命的烈火并未被扑灭。1931年4月,赤卫队干部胡祥先、储春畔、汪英富等重新组织了游击大队,举行了第二次暴动,最终配合主力红军消灭了东溪联防队,取得了重要的胜利。此后,不少同志参加了中共皖西特委领导的便衣队,投入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。
近年来,头陀镇政府与群众共同努力,对这些红色资源进行保护与挖掘,通过实物展示、图文解说、多媒体互动等多种形式,让红色故事生动再现,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。
绿色发展 生态宜居
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,头陀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,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。通过实施产业发展、水土保持、环境治理等工程,让绿水青山成为最宝贵的财富。
走进今日的头陀镇,只见青山环抱、绿水长流,农舍错落有致。敢为人先的头陀人踔厉奋发,励志的虎形村退伍军人宋本鑫利用独有的自然山场和环境,建起了网红打卡点及山野民宿,年接待乡村游人数5万人以上,并带动村民一起吃起了“旅游饭”,同时为村集体年增收7.5万元,村民年增收20余万元。
产业升级 经济繁荣
为了彻底摆脱贫困,实现乡村振兴,头陀镇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之路。依托红色文化资源,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,积极开展“阅红色故事、赏自然风光”、茭白文化旅游节暨农民丰收节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活动,实现了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。
如今的头陀人充分利用资源,打响“高山牌”。头陀镇茶园总面积达8402亩,年产茶叶180余吨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茶谷名镇”。2022年第七届亚太茶茗大赛,当地选送的“岳西翠兰”茶叶获金奖;作为岳西县主要茭白产地之一,头陀镇茭白种植面积4000余亩,年产高山茭白7000余吨,农业产业给头陀人带来了5430万元的年收入。
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,村民们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,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。昔日贫穷落后的乡村面貌一去不复返,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产业兴旺、经济繁荣的生动图景。
社会治理 和谐有序
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,头陀镇注重加强社会治理,推动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。积极开展移风易俗、文明创建等活动,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新风、弘扬传统美德。
随着乡村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,美德绽放,近年来头陀获评“中国好人”1人,“安徽好人”1人,“安庆好人”4人,在好人榜样的影响下,涌现出了“美丽庭院”85家、“好婆婆”“好媳妇”187名,他们用自己的美德诠释了乡村新风貌。
昔日红色根据地,今朝和美新乡村。头陀镇紧紧围绕“推进产业振兴、建设景色美环境优的特色小镇”的总体思路,攻坚克难,加快发展,保持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。
(刘会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