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!

我知道了

2024年10月23日

上一期 下一期
第二版:要闻
2024年10月23日

“小茯苓”长成富民“大产业”

和平乡是“中书故里、药材之乡”,盛产茯苓、灵芝、天麻等道地中药材。近年来,和平乡按照“一年有变化、两年有进步、三年见成效”的工作目标,全力抓好中药材种植、加工等重点工作,推动“药旅强乡”成果再上新台阶,促进乡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依托资源优势 “好生态”孕育“新机遇”

和平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,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,雨量充沛,森林茂密,是马尾松的主产地,马尾松的松桩、松枝、松荚、松针是茯苓生长的最好寄主。和平乡的松树资源,为当地大规模种植茯苓带来了机遇。

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,乡内部分农户就开始零星种植茯苓,摸索人工种植茯苓技术。种植之初,当地茯苓菌种需大量外购,投入成本占茯苓种植成本的50%以上。该乡瞄准这一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,引导开展“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派出专业人员学习茯苓菌种培育技术,引进先进育种设备设施,由合作社引导各种植户建造自己的菌种培育车间,具备菌种自给自足的能力,逐步形成规模种植,使茯苓种植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。

注重质量提升 “土疙瘩”变成“金饽饽”

规模种植后,各合作社全面推行绿色生态生产方式,建设产销一体的全产业经营链条,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。加强源头质量把控,实行统一技术、统一包装、统一加工、统一销售的“四统一”经营模式,制定了合作社的《茯苓种植技术规程》;定期组织茯苓种植经营技术集中培训,派出技术员到成员户的茯苓种植基地检查,确保茯苓产品标准化;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,全面规范记录茯苓生产经营过程,定期检测茯苓质量,确保茯苓的高品质和药效,积极开展道地药材“岳西茯苓”地理标志保护。

为了提高茯苓的种植技术和产量,合作社之间还通过举办技术交流培训班,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,重点解决种植中的技术难题,利用技术创新推动茯苓产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。2023年,和平乡生产的1000多吨茯苓全部由合作社统一加工、销售,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。

重视政府管理  茯苓产业催开“致富花”

和平乡的茯苓种植面积逐年扩大,初步形成了“产前、产中、产后”的产业化经营格局。为推动茯苓产业高质量发展,乡党委、政府把发展茯苓产业作为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益、促进林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,成立了乡推进茯苓产业发展领导小组,领导小组多次召开茯苓产业发展工作部署会、推进会,及时研究解决推进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。

为推动茯苓产业可持续发展,和平乡扎实做好茯苓种植备案管理工作,规范合法茯苓种植的审核、审批流程,坚持“生态第一,保护优先”原则,遵循“规范为主,适度发展”理念,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,合理利用来源合法的木材、伐桩和伐区剩余物种植茯苓,严禁非法破坏森林资源种植茯苓,维护森林资源安全,巩固生态建设成果,确保全乡茯苓产业健康、稳步、规范、有序发展。

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,和平乡正全力加快市场主体“提质增量”“转社升企”,随之培育出众多个体工商户,并整合6个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,组建“强村富民公司”,通过激活农村资源、盘活闲置资产、实施优质中药材种植加工项目、专业运营管理,形成“产业+公司+村集体经济+农户”联动增收模式,带动农村闲置劳动力就近就业,实现产业增效、集体增资、群众增收,促进乡域经济高质量良性发展。   

(桂流波 崔祝)







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。
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,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。谢谢!
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