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咬定青山不放松, 青松工具三十年“ 锻” 就长青基业
青松工具工作人员专注投入生产 王璐 摄
本报讯(融媒体中心记者 程乔霞 王璐)从1993年5万的年营业额,到2025年目标三个亿;从人工捶打的铁匠铺式作坊,到智能机械臂精准操作的自动化生产线,安徽青松工具有限公司用三十多年的时间,完成了一场跨越时代的蜕变。变的,是不断刷新的数字与日益精进的技术;不变的,是那一股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企业精神。
创业维艰,青松扎根
1993年4月,岳西县汽车工具厂(青松工具的前身)刚刚筹建。时任县仪表厂副厂长的储召才临危受命,带领团队白手起家。一台旧车床、一只空气锤、一个简易车间,是全部的家当。工人们光着膀子,烧炉子、架模具、捶打圆钢……那年产值仅5万元。
产品单一、设备落后,却磨不灭储召才干事创业的决心。他抓住一切机会发展,1995年积极对接省委办公厅帮扶政策,承接江淮汽车制造厂的工具组装业务。也正是那时,青松第一次系统接触到千斤顶、扳手、锤子等上百种汽车工具,“假如自己能生产,就能多分一杯羹。”凭着这股劲,储召才带领工人模仿、学习、改进、提高,一步步从“组装”走向“制造”。技术革新,步履不停
1997年,东方汽车工具有限责任公司成立,青松正式步入“制造+组装”双轨模式。随着业务扩大,生产线从纯人工逐步改为半自动化,营业额从十几万跃升至千万。2002年,公司正式更名为安徽青松工具有限公司,并借与奇瑞的合作,跨入乘用车工具领域。
市场的发展倒逼技术和管理变革。青松工具先后于2005年、2013年、2024年启动三轮技改,新建厂房、引进电泳生产线、布局智能化设备,不断提升产能与品质。如今,公司已拥有完全自主开发能力和知识产权,获多项专利认证,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省级技术中心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。
新老接力,精神不息
企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。2016年产值破亿后,青松工具一度遭遇瓶颈。疫情期间业绩震荡,管理团队老龄化、产品竞争力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。
关键时刻,年轻的储明明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。2021年,他提出“人才战略”和“利润导向”,大胆启用年轻人、精简客户、砍掉低效合作,带领企业重回增长轨道。2023年公司产值再度破亿,2024年产值跃居1.8亿元,2025年目标3个亿。
“如果我只求稳,那就违背了初衷。”储明明说。与父亲“守业”的顾虑不同,他更坚定于“创业”——扩建新厂、更新设备、对标上市公司、放眼全球市场。“我们要的是发展,而不只是生存。”
政府助力,松柏常青
企业成长的背后,离不开政府的支持。2024年,青松计划将合肥分公司回迁岳西,县委、县政府特事特办,半年内即在岳西经开区划拨35亩用地,为企业节省超5000万元投入,助力其当年投产、当年入规、当年纳税300万元。
正如老员工胡发中所言:“年龄越大,心情越轻松。”从重体力劳动到自动化生产,从缺乏保障到退休有靠,企业和员工真正实现了共同成长。
从储召才到储明明,从人工生产线到智能制造,青松工具的发展史,是一部关于坚守与开拓的实业篇章。它印证了:企业唯有传承不改其根、创新不辍其志,方能如松常青、迎风而立。